有网友问:
我之前虽然头衔是主管,但没有管理经验,现在晋升为经理,心里有些忐忑。朋友告诉我,别信什么“新官上任三把火”,作为新晋管理者,如果想先把位置坐稳,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。我不太明白,什么事不能做呢?
看到这个问题,我就想到了两个管理概念:彼得原理和古狄逊定律。
1 彼得原理
著名的管理学家劳伦斯·彼得,分析了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,归纳出彼得原理:在各种组织中,很多雇员都会因为业绩出色,而接受更高级别挑战,被一直晋升,直到被晋升到一个他无法称职的位置,他的提升过程便终止了。
由彼得原理推导出来: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员工所占据,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不胜任的员工完成的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主要是两方面原因:
一是,很多公司把晋升作为对业绩优秀员工的激励,就会出现这种大规模不胜任的现象;
二是,很多公司或快速发展、或无人可用,为了发展需要,只好“揠苗助长”,带病提拔不胜任的员工,先提拔后培养。
所以,我告诉你:我们被提拔到一个不能胜任的岗位,其实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情,大可不必紧张。很多新晋升的管理者,其实都是不胜任的,他们的内心也是忐忑不安的。
但,这些不胜任的新晋管理者都会为了求安全,而选择“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”吗?
实话告诉你,不排除有少部分人会这么做,但是大多数人都不会这么做。
如果选择“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”,直接结果就是你将很快被淘汰,除非你的后台很硬,或者你在的公司确实无人可用。
别以为你的上级领导对你的能力不了解。你能力不足、不能胜任的事实,上级是一清二楚的。
但,他之所以还要提拔你,这是因为他看重的是你的态度。
绩效= 态度X能力
一个人的成就,是同时取决于态度和能力两个因素的。
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培训和学习获得提升的。现在能力不行,不代表能力永远不行。
有些人,现在能力很弱,但是有很好的学习态度,比如刻苦、坚韧、自律、求知若渴。他们会发自内心地真诚地说:我不会,我可以学;我不懂,请你帮我;我错了,我可以改。假以时日,他们的能力就可以得到提升,成为真正能干的人。
同样的,我们经常也会看到这样一些人,他们能力很强,但是态度是消极悲观的。你和他谈目标、谈方法,但他说大环境不行、企业不行、团队不行、客户不行,总之什么都不行。这样的人,虽然能力极强,但是并不能取得好的绩效,一生也不太可能有所成就。
西方企业管理界有句圣经一样的话:“我们雇态度好的人,然后培养他们的能力。”
所以,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,你还会相信“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”吗?
2 古狄逊定律
英国证券交易所前主管古狄逊说:管理是让别人干活的艺术。
“古狄逊定理”,应该是你从没有管理经验的主管到经理必须学会的,第一个定理。
管理的真谛不是要管理者自己来做事,而是要管理者管理别人做事。
企业的发展壮大不能光靠一个个管理者,必须依靠广大员工的积极努力,借助他们的才能和智慧,群策群力才能逐步把企业推向前进。再能干的领导,也要借助他人的智慧和能力。
所以,当你晋升为经理之后,想要把位置坐稳,给你三个建议:
第一,明确分工。所有的具体工作,都要合理地安排给员工,不要有“我擅长,我来做”的心态,给自己清晰的定位。
第二,轻易不动手。事教人,一教就会。千万不要犯这个低级错误:放着我来。拿经理的工资,抢员工的工作,你越来越忙,甚至成为瓶颈,但员工却没有成长,更没有成就感。
第三,区分方法和习惯。从员工成为经理,就必须要学会区分,当你是一名优秀员工时的那些做法中,哪些确实是值得学习的好方法,哪些只是你的习惯。很多新任管理者对下属的要求,其实都是希望别人按照自己无关紧要的特有习惯做事。
小结
其实大多数管理者刚晋升的时候都是不胜任,千万不要担心能力不足而选择保守地什么都不做。
相比于你的能力,上级领导更看重你“我不会,我可以学;我不懂,请你帮我;我错了,我可以改”的态度。
有一个几乎每一个初级管理者都会犯的错误:放着我来。
你千万不要犯
作为新晋经理,你要学会:明确分工,轻易不动手,区分方法和习惯。
(全文完)
如果你想向我提问,在不涉及隐私的前提下,背景信息控制在200字以内,越详细越好,我将尽可能给出完善的回答。
如果你觉得我的观点对你有所启发,是我的荣幸;如果你不认可我的观点,那你可以倒过来教我一些你认为我应该知道的知识,这是对我最大的奖赏。
我的文章,如对你有所启发,欢迎分享、收藏、点赞、点亮在看。
坚持分享,死磕自己,我是老钟。